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中国剧团在东南亚:跨界、旅行与华人性
2022-05-09
2022年4月20日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博士后张倍瑜老师应邀为太阳成集团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剧团在东南亚:跨界、旅行与华人性》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东南亚系和“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主办,也是“从边疆看周边”赴福建省调研项目的系列行前培训的一部分。讲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张倍瑜老师的研究兴趣包括海外华人文化史、文化遗产、冷战文化外交中的音乐、戏曲与舞蹈等。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来自其英文专著《中国剧团在东南亚:离散地的巡回表演,1900-1970》( Chinese Theatre Troupes in Southeast Asia: Touring Diaspora, 1900s-1970s , Routledge, 2021)。
张倍瑜老师的讲座聚焦东南亚华侨华人文化史。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末,来自中国多地的歌舞剧团赴东南亚(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等地),向海外华人展现母国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内容涉及原乡情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都市现代性、左翼文艺-社会主义思潮等。巡回剧团在东南亚的演出成为当地华人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其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剧团的南下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艺术的跨界传播与流动,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互动中非常重要、却未被广泛研究的话题。讲座从“接触地带(contact zones)”概念切入,讨论了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多元的东南亚殖民社会,华人离散群体的内部差异,后殖民时代东南亚民族国家的构建等。
张倍瑜老师在讲座中还探讨了跨国旅行、个人叙事、集体记忆的相互交织与影响。她从表演、娱乐场所空间的形成谈起,展示了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巡演的路线图。随后,张倍瑜老师介绍了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剧团,包括二十世纪初赴泰国曼谷演出的汕头潮州戏班,二十年代末赴新加坡演出的上海中华歌舞团,三十年代在英属马来亚为祖国抗战筹款的爱国救亡剧团,以及冷战中以广东潮剧为基础拍摄的香港电影等。这些艺术形式随着旅行剧团被带到东南亚,在当地华人社会中播下了艺术鉴赏和思想启蒙的种子,并在后殖民时代成为当地构建独立民族国家的文化手段。它们虽然离不开祖国的滋养,但也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衍生物(derivative)。这种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华社能动性,不断适应当地多元社会,促进新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甚至可以回流至中国,反哺祖国的文化。张倍瑜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故乡和离散地之间的动态互动具有偶然性和情境性。在华人身份认同中,文化杂糅、在地化与“中国性”不一定是对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不断塑造着离散地的华人身份。
在讲座交流互动环节,张倍瑜老师和与会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忞煜老师结合南亚地区的旅行剧团,就殖民地的跨国网络和民族主义等问题与张倍瑜老师进行了讨论。艺术学院李伊晴老师从戏剧表演所承载的现代性切入,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
图/文:李昊朗、王雪婷